文│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(心馥學堂 )
當我們離開原生家庭後,可能會開始產生沒有重心的飄浮感,我們需要找回歸屬並感到安全才有可能有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。
「上班時有很多事想做,可回去之後,就窩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做!」應該打掃但提不起勁整理,可以進修但不想看書,需要休息偏偏緊抱電腦和手機,覺得看劇打遊戲沒有意義,但是其他說得出來有意義的事情,都不想做。
「我是不是應該去找個人來愛,不談戀愛好像就沒什麼事情可以做?」單身的獨立女子不管是20、30、40多歲,來晤談室時不約而同都說過類似的話,她們之中有人遲遲不敢談戀愛,有人分手之後還沒找到可以信賴的愛,有人雖然在親密關係裡但常常一個人。是不是一定要過著以愛人為重心的生活,生命中才有事情值得去做?
這種「生活沒有重心的漂浮感」不分年齡和男女,當我們離開原生家庭,自己搬出來開始新生活時,該如何打造「一個人的家」,找到生活的重心跟規律,為自己建立歸屬與安全感,是至關重要的事。
「沒有地方可以回去的人,無法離開任何地方。」在晤談室裡談分手和離職議題時,常會發現比較缺乏安全感的人,比別人更難下定決心結束一段受害的關係,從這個角度來看,幫自己建立安全感,有另一層重要意義。
幫助自己建立歸屬感,逐漸養足自己的安全感,讓自己落地生根,具體來說可以從哪些小事情開始呢?分享一些我在晤談室裡常建議的方向:
培養經濟的安全感
很多人從小討厭數學,更多人長大後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一無所知,即便經濟獨立多年,還是搞不清楚自己每個月的開銷,更有許多人仍靠父母規劃才儲蓄。
仔細思考,你會發現戀愛對象的選擇、婚姻中的互動、職涯的規劃等,都和經濟安全感息息相關,對金錢缺乏安全感和規劃,常是讓一個人無法離開壞情人或轉換好工作的重要原因。
找適合自己的方式練習記帳,是開始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的第一步,等到能夠規律記帳半年後,再試著做一到三年內的財務安排,像是一年一次的旅行,或是三年後的停職進修之類。在對自己財務狀況沒有基本認識之前,不要企圖一步登天,像是規劃十幾二十年後的退休金,或做超過負擔的理財規劃,這只會徒增焦慮而已。
打造空間的歸屬感
很多人在離開原生家庭熟悉的房間後,花好幾年都難以適應自己住的地方,選擇居住的地方要具備基本的安全性和舒適感,這點是需要經濟能力支持,會回歸到上一個功課,為了讓自己居住的條件有所提升,是一個為自己打拼很好的方向。
很多人也會覺得「人和」是提升歸屬感很重要的因素。找一個好室友,或是與原本的好友比鄰而居,只要住得夠近,那種可以「互相分享和照應」的感覺,也會大大提升歸屬與安全感。
還有人跟我分享過,他們會在住的地方為自己安排一個舒服安心的角落,可能是沙發的一隅,有舒服的抱枕,看書或看電視的好角度,也可能是陽台上的一張椅子,可以放鬆看看天空抽根菸。空間或物體需要我們賦予心靈上的意義,才會變得獨特且屬於你。
學習好好照顧自己
很多人覺得都已經出社會多少年了,我當然會照顧自己!事實上不管離童年或原生家庭多遠,只要沒有加以覺察並持續練習,埋藏在心裡的自我照顧模式還是會深受過去經驗影響。
從某個角度想,你現在的生活習慣是過去與父母角力的產物,你可能不想被迫做家事,你可能不想被綁在廚房,你可能不願意去碰垃圾,你可能不敢為自己買適合的好東西,你可能不敢斷捨離地打掃房間,所有阻礙你生活得更有品質的習慣,可能都是過去關係裡的遺毒。
自我照顧需要不斷練習,好的生活習慣需要用心培養。當自己稱職的內在好媽媽,對那些可以讓自己健康舒適的事情,要學習「哄自己做」,而那些會讓自我傷害慢性自殺的事情,要練習「勸自己停」。
在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裡,安全跟歸屬感位於金字塔底端,換句話說,當我們有所歸屬並感到安全,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,所以不要忽略這些生活上的小事情,從今天開始,好好在自己的生活裡扎根。
圖│unsplash
Comments